随沈家本后人:览故居风貌 忆法学思想 谈研究传承

沈家本 ,我国著名法学家、清末修律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法制现代化之父。2018年1月9日,位于北京市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正式对外开放。2月7日下午,小编随沈家本四世孙、中国政法大学沈厚铎教授一同来到故居,览故居风貌,忆法学思想,谈研究传承。


沈家本故居外景 赵炜烽 摄


沈家本故居坐北朝南,共有三进院落。历经战乱、棚户区的腾退与改造,修缮后的故居现有两进院落对外开放,主要介绍了沈家本生平、清末修律的基本内容、沈家本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以及后世对沈家本的纪念与研究。

百余年前,沈家本正是在这院落之中殚精竭虑,筹划推进中国法律的现代化进程。今天,一道院门似连通了古今,故居内的每一份手稿、每一件文物、每一处角落都在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中国法制现代化之父”养成之路


沈家本雕塑像 赵炜烽 摄


故居序厅正中央摆放着沈家本的雕塑像。展览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沈家本的生平经历,共分青少年时期、刑曹生涯、任职地方、修订律例、斗室蠖居五个单元。  


沈家本生平大事记 赵炜烽 摄


清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二,公元1840年8月19日,沈家本出生于浙江湖州,少年时期跟随在刑部为官的父亲沈丙莹定居北京,期间饱读诗书,对《周官》一书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

咸丰九年(1859),沈丙莹外放到贵州安顺府任知府。沈家本留守北京照顾家人,经历了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等事件,激发了青年沈家本的爱国热情。咸丰十一年(1861),沈丙莹署理贵州铜仁府知府,沈家本遵父命带领家人赴铜仁与父亲相会。后沈丙莹因遭人排挤,不得不离开铜仁返回贵阳待命。沈家本与全家老小在湘黔一带颠沛往返,先是羁旅长沙,后又在沈丙莹代理贵阳府知府后,奔赴贵阳协助父亲处理公务。正是在湘黔之间来回奔波辗转的过程中,沈家本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造成的苦难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由此也奠定了他重民、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与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沈厚铎教授说,沈家本在之后的仕宦生涯中,注重现场勘查与证据搜集,主张废除酷刑并改良监狱,以及在礼法之争中坚持进步的法律改革思想,都与他青年时期的这段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治三年(1864),沈丙莹辞官回乡,沈家本返回北京到刑部任职,开始了刑曹生涯,一边参加科举考试,一边学习大清律法。光绪九年(1883),沈家本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终于考中进士,由刑部候补郎中转为正式郎中并成为奉天司和秋审处两个重要部门的主持人。在刑部期间,沈家本 “专心法律之学”,留心案牍,很快就“以律鸣于时”,成为刑部著名的法律专家,并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了整理与研究,撰写了《刺字集》《律例杂说》《刑法杂考》等大量法律著作。

光绪十九年(1893)后,沈家本外放天津知府,转任保定知府,短暂代理直隶按察使一职,曾被任命为直隶通永道道员和山西按察使但均未赴任。后调任光禄寺卿、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在此期间历经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北关教案、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在署理直隶按察使期间,曾被入侵的法军拘捕关押,大大激发了他的爱国激情,立志依法治国,以强国富民。主持修律期间,沈家本历任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总裁、大理院正卿、司法大臣等职,辛亥革命后离开官场。故居展出了沈家本去世前的诗作《梦中作》。沈厚铎教授介绍,此时的沈家本虽已退出政坛,但仍心系国家,心系法治,在诗作中表达着忧国忧民的感情。


沈家本诗作  赵炜烽 摄



中西法合璧的“冰人”


展览的第二部分介绍的是沈家本主持清末变法修律的经历。沈厚铎教授介绍,沈家本晚年致力于推动法律改革,其成就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中国传统法律的整理,二是主持修律。正如法律史专家杨鸿烈所评价的:“沈氏是深入了解中国法系且明白欧美、日本法律的一个近代大法家,中国法系全在他手里承先启后,并且又是媒介东方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

深入了解中国法系,即是对中国传统法律的整理。沈厚铎教授介绍,“整理传统法律,从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进行整理,这项工作是前无古人的。”展厅中展出的《历代刑法考》就是沈家本整理传统法律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法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媒介东方西方几大法系,即是沈家本在翻译借鉴西方法律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系统改革。据了解,当时沈家本不惜重金专门聘请了专攻政法的留学生,翻译了十几个国家上百部的法律,并亲自逐字逐句对翻译后的法律条文进行了反复推敲。

沈厚铎教授特别强调:“沈家本堪称传统法律语言的专家,他与翻译人员共同讨论的过程,既能通达原著本意,又能让中国人更好的理解”,因此百余年前翻译的法律质量“至今仍无人可及,有着极高的法律价值,相当精辟”。沈家本的这一修律工作开启了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



沈家本主持翻译的西方法律文稿 赵炜烽 摄


展览的第三部分对沈家本构建现代审判制度、改良监狱、创设中国检察制度、倡设中国律师制度、开创中国现代教育与研究的情况进行了介绍。沈厚铎教授说:“1906年,在沈家本的筹办下,我国第一所中央官办法律学堂——京师法律学堂宣告成立。之后,沈家本创办了法学会并任第一任会长,同时还兴办了法学会杂志,成为中国最早的法学研究杂志。”

故居中有一座纯中式江南风格的二层小楼,建筑风格与院内其他房间相比,透着一番别样的气质。沈厚铎教授说,枕碧楼建设之初请的是湖州的建筑师,因此建筑结构和湖州的建筑差不多。枕碧楼这个名称也缘起于当年小楼之上,可以听到护城河潺潺的流水声,让晚年的沈家本常常忆起家乡湖州的碧浪湖,寄托着沈家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枕碧楼外景  赵炜烽 摄


枕碧楼的一楼是会客室,曾接待过徐世昌、许世英、曹汝霖、陈英士等许多名人政要,房间展出了由沈厚铎教授收藏并捐赠的部分珍贵文物。包括沈家本用过的印章、笔洗、笔筒、朱砂墨和汤壶、手炉等。

二楼是书房。晚年的沈家本,在枕碧楼专心著书立说,完成了最后一部法律著作《汉律摭遗》,整理出《枕碧楼丛书》十二种,以供后人传承,书房曾藏书三万余种,一时称盛。书房展出了沈家本晚年撰写的法律著作,以及后人整理沈家本法律思想所形成的研究成果。


沈家本著作 赵炜烽 摄


故居从腾退到修缮完成历时一年多


参观完所有展厅后,记者在枕碧楼二楼对沈厚铎教授进行了专访。


沈厚铎教授接受记者专访 赵炜烽 摄


据了解,位于金井胡同1号的故居是沈家本于1901年回京后,从湖州同乡会手中买下废弃的吴兴会馆修葺的。故居是中国法律现代化发轫的历史见证,也是那段时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真实写照。

沈厚铎教授介绍,他1岁时,正值抗日战争北京沦陷时期,故居被一个汉奸以8袋面粉的价格强行买走。光复后被国民政府列为敌产收归国有,解放后仍然作为敌产归为国有,成为百姓居住的大杂院。故居在修缮之前,仅登记在册的住户就达46户,还不包括其余外租住户。院内搭满了违建住房,景象破败不堪。


故居修缮前



故居修缮后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大贡献的法学家的故居不能够被保护下来,实在遗憾。” 沈厚铎教授说。

随着法治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沈家本法律思想的传承也受到重视。2015年,西城区政府决定腾退沈家本故居,在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和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的努力下,沈家本故居的腾退与修缮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故居从腾退到修缮完成,历时近一年时间。


沈家本故居内展图。赵炜烽 摄


虽已八十岁高龄,但为传承与传播沈家本的法律思想,沈厚铎教授也学会了运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传播手段。采访之中,他不无兴奋地对记者说,他将有关沈家本故居修缮与对外开放的消息发到自己的微博与微信朋友圈中,单个信息都能获得上千的点赞量。


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


沈厚铎教授一直以传承与传播沈家本法律思想为己任。1983年他加入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正式开始了对沈家本著作的整理工作。

对于沈家本法律思想与中国传统法律的传承与发展,沈厚铎教授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沈家本法律思想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现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国法治文化建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多次强调,加强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公正司法与法治中国建设。作为沈家本的后人,沈厚铎教授既感荣幸,也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他说,自己毕生有三件要推进的事,一是对沈家本著作的整理,二是修缮沈家本故居并对外开放,这两件事已基本完成。但传承的重点仍在于宣传。接下来,他希望能拍摄一部讲述沈家本故事的电视剧,更详细、更生动、更立体地向世人介绍沈家本,也进一步扩大沈家本法律思想与中国传统法学文化的影响力。

采访最后,沈厚铎教授表示,新时代之下,国家与社会,特别是法律界人士越来越重视传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关注当代法律文化建设,相信中国法治建设会越来越好。

正如沈家本先生所预言的:“法学昌明,钜子辈出,得与东西各先进国媲美”的时代必将到来。




作者:王祎

编辑:陈丽英